
《旋律說的話》讓癌症社群分享體驗音樂人以藝術創作學習與癌共存
大館今年初起舉行的社區藝術計劃《旋律說的話》, 透過一系列即興演奏和音樂創作工作坊,參與者包括社區夥伴、音樂人、癌症患者、康復者及照顧者,彼此探討面對癌症時的挑戰與感悟,再轉化為探討生死課題的作品。
是次《旋律說的話》企劃,取名自經典爵士名曲《With a Song in My Heart》,由本地爵士結他手及樂隊R.O.O.T成員張駿豪(Teriver) 創立的滴音樂策劃及製作,計劃源於去年Teriver跟紐約大學音樂治音樂治療助理教授艾倫圖里博士(Dr Alan Turry)合作,體驗了「諾多夫羅賓斯音樂治療法」(Nordoff-Robbins Music Therapy),發現即興音樂對推動特殊需要人士與群體互動相當有效,尤其對支持癌症病友深具潛力,於是跟大館合作了今次的主題項目。
音樂創作釋放情緒
Teriver解說,《旋律說的話》企劃包含即興演奏和音樂創作工作坊,計劃參加者包括幾位癌症康復者、 機構社工、音樂治療師、照顧者,藉着同路人之間的互相理解和支持,透過爵士樂的即興音樂精神, 共同在旋律中建立理解和互信,在音樂藝術中獲得力量面對人生各種挑戰。他強調企劃有專業治療師在場,但並不算是正統的音樂治療,只是以此作為延伸,再衍生出的音樂作品項目。
在今年1月起,已先後進行一些工作坊,Teriver分享:「每個活動參與者都可得到不同的體驗,我們曾進行過Blues(藍調)的創作,先寫出一些押韻文字,再發展成旋律,以表達在抗病期間的感受;又有一些內容是用肢體表達,視乎參與者當刻對哪些元素最感共鳴。當中有一些較年長的患者,最初在工作坊表現含蓄,漸漸都能放開地表達情感。」他透露工作坊上的即興創作,計劃會由一眾香港以至世界音樂精英製作成3首音樂作品,將於今年夏天推出。
記錄抗病心情
Teriver指工作坊的參與者,當中身份也有重疊,例如有病患者本身亦是照顧者,在個人抗病期間,同時面對着摯親離世的傷感,情緒上較為複雜,而他本身作為計劃的策劃者,同樣亦曾經歷癌症的折騰,因此在面對病魔的挑戰有更深刻的個人體會。
曾在德州深造爵士樂,畢業後在紐約音樂圈打滾數年的他,2016年回流香港發展,既跟音樂人組成 R.O.O.T,亦以個人身份寫歌出騷,正準備大展拳腳之際,卻忽然被診斷癌症四期,在經歷漫長的治療期間,坦言音樂確是其中一個紓緩情緒的出口。
他憶述:「抗病期間,心情當然是跌落低谷,音樂未必可以減輕我肉體上的痛苦,但可以成為情感抒發的渠道。那段時間,我以個人身份創作了一些歌曲,也拍過微電影表達對生命的看法,把身體上的痛苦轉化為創作,現在回看如同一種人生的記錄。」
他說抗病時認識了一些音樂治療師,更能體會到藝術如何幫助到病患者的情緒,適逢近年跟大館合作多個藝術項目,因此促成了今次《旋律說的話》。4 月中將會舉行《旋律說的話音樂會》,一起見證音樂的療癒力。
滋養身心靈為前提
在香港,爵士樂不算很主流的音樂,張駿豪卻是由中學時已迷上這種音樂。「我小時候是學琴,彈的是正規的古典音樂,可能自己性格有點反叛,中學時常常思考為何人人都要行同一樣的路,那時會有一些比較特立獨行的行為,也曾學過搖滾結他,到接觸了爵士樂,發現那種即興創作態度跟我的性格很脗合,自此便迷上了。」
他後來用獎學金去德州讀音樂,再在紐約音樂圈打滾了約7年,全心投入爵士樂的世界,其後因為香港有音樂企劃邀請合作,他本來預算日後可以港美兩邊走,但因為疫情加上自身患病,令他決定專心留港發展事業。
Teriver現時仍要定期作臨床治療,但已度過病情最惡劣階段,病情穩定下來,自言生活也有了很大的變化,如減少了很多工作和表演,幾年前還搬入坪洲居住,學習瑜伽、冥想,早睡早起。「當下來說, 滋養身心靈健康是人生最大的前提。」
大館社區藝術企劃
歷史及文化藝術機構大館,希望將藝術無形的力量和價值帶入人們的生活,透過舉辦不同的社區藝術計劃,以表演藝術連結藝術家與社會上的不同群體,在回饋社群的同時,豐富藝術家的創作思維, 促進社會各個持份者的相互理解。
過往計劃包括2020年及2022年關注青少年精神健康的《動戲·童迷香港藝術計劃》,及2023年與腦退化症長者及家庭共創音樂的《記不起一個人,哼得出一首歌》;兩項計劃分別於2021年及2024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的藝術發展獎。
旋律說的話
2025年4月18日 - 21日
賽馬會立方(工作坊、座談會及音樂會)
洗衣場石階(音樂分享及放映)
免費入場
詳情:https://www.taikwun.hk/zh/programme/detail/with-a-song-in-my-heart/1574
#cetaphil舒特膚肌膚關注月 ...
更多

下載 U Lifestyle應用程式
香港經濟日報版權所有©20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