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傳遞150周年校慶喜悅學生設計聖若瑟電車 展團隊精神
聖若瑟書院2月跟叮叮科創(tramplus)合作,推出由學生設計的「聖若瑟電車」。
電車將於港島區行駛一個月,把「若瑟夫精神」和 150周年校慶喜悅,從校園駛向城市的每個角落。
聖若瑟書院(St. Joseph,s College, SJC) 去年3月開始與電車公司討論,共同協商今次聖若瑟電車的設計和各項細節。
至於為何選擇電車作為校慶的其中一個環節,全因聖若瑟書院有150年的歷史、電車在香港也有超過 100年的歷史,兩者都是歷史悠久的象徵;而聖若瑟書院及電車,都有相同的代表色:綠色,且兩者同位於香港島,電車便是許多聖若瑟書院小學及中學生往返學校的交通工具。
學生設計要求高
聖若瑟書院校長郭迪民表示:「聖若瑟電車最讓我感動的,是它講述了我們多年來的故事。這輛電車上的學生作品,包括了校舍裏最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築,還有學生投入各項活動的熱情。所以,它不只承載着我們的過去,更展現了今天的校園面貌。」
由於電車每日行駛,接受所有市民的目光,對負責設計同學們設計水平的要求自然相當高。過程中有畢業生返校參與,也經過多次反覆修改,以求達到最能代表學校歷史悠久、活潑校風和全方位發展的效果。
其中白色那面車身的設計花費時間最多,學生在設計過程中,要考慮如何將現代設計融入充滿歷史感的建築中,同時將最能代表學校的特色元素加入設計中。
例如校園中時常可見松鼠在跳躍玩耍,於是他們將松鼠的可愛身影也納入設計;至於在建築物屋頂的足球,那是因為學生們在踢波時常將足球踢到環繞足球場的鐵絲網並卡住,成為不少學生印象深刻的回憶,於是把這場景也匯入了聖若瑟電車的車身圖案設計當中,校友看到必然會心微笑。
校長有份繪圖
車身圖案的部分顏色,由師生們親手描繪。郭迪民校長感慨說,他小時候所見電車的所有圖案都是人手繪製的,今次有份親手描繪,才體驗到過程不易,且需要掌握相當的技巧才能完成。當被問到當一個月的行駛期限結束後,會否感到不捨?郭迪民校長笑答當然會不捨,但明白所有事物都有其期限,但可以透過記憶和相片保留這個屬於他們的獨特回憶。
目前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建築的舊生侯朗,有份參與設計,他表示:「能回校和師弟們一起完成這個作品,對我來說是一次特別的體驗。從他們的角度重新看母校,讓我覺得非常有趣。我們的設計重心是透過顏色和不同元素,把傳統和校園生活融為一體,同時利用電車外框的特色,向這個具有代表性的交通工具致敬。由於繪畫的範圍很大,我們在設計完成後,將圖案分拆成多個部分逐一處理,既解決了技術上的限制,也確保了作品細節的清晰度。」
呈現校園生活
中四級劉智仁也是設計師之一,他分享:「我希望完整呈現聖若瑟多樣的校園生活,於是向身邊的同學尋求靈感,結果意外發現許多平時沒注意到的活動和多元體驗。為了配合雙層電車的外觀,我們花了不少心思設計上下層能巧妙連接的圖案,還嘗試了多種風格,最後選擇一種更具動感的表現方式,充分展現學生的活力與風采。」
談及電車內部的細節設計,中四級蘇朗同學回憶道:「創作這套花紋時,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它一眼就能讓人聯想到『聖若瑟』。為了與網上常見的圖片不一樣,除了150周年校慶標誌,我選擇使用直綫和銳角組成的多邊形設計。這種風格也象徵若瑟夫敏銳的思維,和面對挑戰時的堅毅不屈。」
中五級陳卓熙同學分享道:「這次項目讓我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,如何在有限的空間發揮最大創意, 並將文字轉化為藝術。我希望這次的電車設計能傳遞這樣的理念。」
聖若瑟書院視覺藝術科老師葉煥鈴對學生們在細節的用心印象深刻,從完成的作品中可看出大家仔細研究電車窗戶和車門的位置,確保整體設計的完整性,還特別考慮了乘客與作品之間的互動,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花紋元素,讓設計更加貼近聖若瑟的特色。
另一老師練致欣認為,這個項目體現了若瑟夫的凝聚力。設計團隊挑選最合適的綠色色調,反覆嘗試無數次,還特別研究了電車行駛的方向,調整畫面的視角和細節,相信這段共同創作的經歷,會成為學生們難忘的回憶。
為開放日揭開序幕
聖若瑟電車將於2月至3月初在香港島行駛一個月, 作為校慶150周年的重點項目之一,除了展現學校的活力,更為2月23日的開放日揭開序幕。
開放日當天,訪客將有機會欣賞學生悉心準備的展覽和表演,一同感受聖若瑟書院的創意與傳承。
#我想食buffet ...
更多

下載 U Lifestyle應用程式
香港經濟日報版權所有©20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