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讓孩子明白付出未必有結果?(一)
作為家長和老師,我們總是希望孩子努力奮鬥後能取得成就,然而,現實並非總是如此美好。孩子會發現,付出並不一定會得到他們期望的結果。這個道理對許多成年人來說都難以接受,更不用說對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了。那麼,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理解這個現實,並從中獲得成長呢?
首先,我們要讓孩子明白,失敗和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。正如教育學者Dweck(2006)在其《心態:成功的新心理學》中所指出的,成功的關鍵在於擁有「成長型思維」,即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而改進,但這並不意味著每次的努力都會有立即的回報。這樣的思維模式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挑戰,並從每一次失敗中學到寶貴的經驗。
當孩子在學習或生活中遭遇失敗時,我們可以告訴他們,這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。例如,當孩子在考試中成績不如預期,與其一味責怪他們沒有用心,我們應該引導他們反思:這次沒有達到目標的原因是什麼?哪些方面可以改進?這樣的反思能幫助孩子逐步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,而不是因為一次失敗而喪失信心。
我們必須讓孩子明白,付出和結果並不總是成正比的。在這個過程中,關鍵是培養他們的韌性。正如Duckworth(2016)在《毅力:熱情與堅持的力量》中所提到的,真正成功的人往往並非天資過人,而是能夠在挫折中堅持不懈的人。這種「毅力」能夠幫助孩子面對失敗時,仍然保持前進的動力。
例如,一個喜歡踢足球的孩子,可能經過了無數次的訓練和比賽,卻始終無法進入校隊。此時,我們可以向孩子解釋,有時候即使再努力,結果也可能不如人意,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夠好,而是有時機會和環境因素也在影響最終結果。這種認識能幫助孩子調整心態,減少對「結果」的過度關注,而更多地享受過程中的成長。
下期再談,主內平安。
2025/3/15
(此文章由U Blog 同步發佈至社群)...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