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新美術館10周年展覽《溢彩穹蒼》展出120件珍稀彩色玉石雕
為慶祝創館10周年,一新美術館即日起舉行年度重點展覽「一新亮點」首展--《溢彩穹蒼:小月樓、頌德堂彩色玉石雕刻收藏》。
為期約4個月展覽,展出本地藏家小月樓及頌德堂慷慨借出的120件宋代至20世紀早中期的珍稀彩色玉石雕刻。
《溢彩穹蒼》展出宋、元、明、清及20世紀早中期不同年代的彩色玉石雕刻,材質珍罕,包括白玉、 瑪瑙、琥珀、蜜蠟、紫晶、茶晶、金星玻璃、珊瑚、髮晶、翡翠、青金石、孔雀石、水晶、桃花石、粉石、碧玉和綠松石等,既有把玩於掌中的玉石小件,亦有小型擺設。此外,部分展品更搭配原配木製底座,展現工藝之精湛。
中國彩石雕刻藝術可溯源至遠古時代,漢唐時期開始萌芽,在清代發揚光大。展覽中最古老的玉石雕刻為北宋纏絲瑪瑙花形杯,杯口呈五瓣,全器橙紅色,局部有暗紅色圓紋。它顏色濃艷,石紋多變, 與清代的淡素顏色及簡單石紋有明顯分別。同場另一展品綠松石持笙童子可追溯至金朝,有中亞遊牧民族孩童獨特造型-「木梳背兒」,呈現文化交流的印記。
乾隆年代玉石傑作
乾隆對玉石雕刻藝術興趣濃厚,廣攬民間工匠為其製作玉雕。展覽展出了不少乾隆年代的玉石傑作, 例如乾隆御製芙蓉桂花詩文白玉杯,其表面以碾磨地子技法打磨,器腹四面開窗配浮雕雲紋錦地,窗內細雕芙蓉、桂花各一,枝葉茂盛相連,另淺刻對應的乾隆御題詩句,集詩、書、畫於一身,彰顯乾隆時期的藝術品味。
中國古代工藝精品往往通過視覺造型表達吉祥寓意,例如瑪瑙早生貴子墜,工匠把瑪瑙雕成棗子和花生,帶出「早(棗)生貴子(花生是種子)之意,體現中國傳統工藝的巧思。
為呼應展覽,一新美術館推出「一新鮮活」計劃, 本地資深藝術家黃約翰用煥然一新的創意創作數幅新作,以繪畫回應古代玉石的璀璨歷史。
此外,一新美術館將舉辦「一新美術室」、「一新教室」及「一新遊樂室」等活動,透過繪畫示範、講座及工作坊,促進社區人士與藝術家的交流互動。
《溢彩穹蒼:小月樓、頌德堂彩色玉石雕刻收藏》
日期:即日至年7月6日
時間:(二至日) 10am至6pm (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館)
地點:西營盤西源里一號臻蓺地下及一樓
更多展覽詳情,請瀏覽美術館網頁:
https://www.sunmuseum.org.hk/coloursoftheuniverse...更多